刘义隆接过剑匣,抽出宝剑,只见宝剑极薄、锋利雪亮,光芒照亮整个密室。不禁赞道:“好剑!我受檀将军如此大礼,该如何回报呢?”
檀道济爽朗笑道:“老檀与王爷投缘,得到好东西自然想着王爷,怎会求回报。再说了,老檀假扮单铁匠,自然得带着些兵器,哪能空手而来呢?”
说罢二人相视大笑。
刘义隆道:“如此说来,我得多见几次单铁匠,多得些宝物!”
檀道济道:“那是自然。不知王爷此次回京,准备住多久?”
刘义隆道:“呆不了许久,否则会引人生疑。”
檀道济道:“若是皇上给王爷些事情做,王爷就能理直气壮地多呆些日子了。”
刘义隆道:“今日佛像倒塌之事甚是蹊跷,朝中正乱,我一外臣还是不便参与为好。我只是想见见你们这些朋友,说不定明日就离京了。”
檀道济遗憾道:“这么快就走么?”又道:“一会儿王公子来吗?”
刘义隆为檀道济斟茶道:“是,估计就快到了。最近朝中有什么大事么?”
檀道济将茶水一饮而尽,道:“咱朝中哪有小事,前两日,王爷公主们在太子府聚会,就发生了命案,太子的谋士戴颙被杀,至今查不出凶手为何人?之后这佛像就倒塌了,所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。”
刘义隆沉思道:“如果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,到真是有些蹊跷!”
檀道济又道:“还有一事,前几日皇上召见我,说想找一人出使大夏,不知选谁为好!”
刘义隆道:“檀将军可推荐了人选?”
檀道济摇头道:“还没有,我也不知选谁好?”
刘义隆道沉吟道:“为何如此难选?这不是普通的出使吗?”
檀道济压低声音道:“一点也不普通。”
二人本在密室之中,再无他者,檀道济仍压低声音讲话,足见此事另有玄机。
刘义隆心中一凛,问道:“还请檀将军赐教!”
檀道济道:“此次皇上欲派人出使大夏,安抚赫连勃勃是表面文章,真正用意还是寻找王脩的儿子和小公主。”
刘义隆点头道:“可已有探子探明,他二人在大夏?”
檀道济点头道:“自从他二人失踪后,皇上不知派了多少密探多处查访,情报倒是搜罗来不少。一会儿说是在北魏,一会儿说是在蠕蠕、后秦、后燕的,什么说法都有,但始终找不到人,那主要负责的乌雀翎就没回来过。最近皇上收到乌雀翎的密报,说是收到可靠消息,二人就在大夏王宫,然后这情报就断了。皇上表面上想派一位使节出使大夏,其实是想让他暗中到大夏王宫中寻找王脩的儿子和小公主。”
刘义隆道:“原来如此!父皇还是惦记妹妹!”
檀道济继续道:“正是,皇上舐犊情深,思念公主。但重要的是,王脩的儿子王孝孙与庐陵王有杀父之仇,是我朝大患,不得不防。更为要紧的是,当年与皇上一同北伐的王镇恶贪婪成性,占领洛阳和长安后搜刮了许多珍宝。后来皇上回朝清君侧,命王脩辅佐庐陵王,王脩怕王镇恶功高盖主,对庐陵王不利,就设计杀了王镇恶,没收了王镇恶的珍宝。后来,王脩又被庐陵王所杀,随即大夏攻克长安,庐陵王被救回,这批珍宝却不知所踪。皇上的意思是,这批珍宝不是被赫连勃勃带回了大夏,就是与王孝孙有关。如今我朝四处征战,急需军饷,派去的使者要明察暗访王孝孙和这批珍宝的下落。至于查找公主下落的事情,皇上也说了。公主离家时年纪尚幼,又落到了王孝孙手中,如今实在是生死不明。若她尚在人间亦好,不在了的话,皇上也接受这现实。”
刘义隆思索道:“王孝孙知道这宝藏的可能性不大,他当时正在建康为人质,恐怕不会清楚宝藏的去向。真正的知情者倒有可能是二哥。”
檀道济道:“我当时也这么讲,皇上却说,当时庐陵王被赫连勃勃打得如同丧家之犬,一个人躲在树丛中,幸亏段宏找到他,才将他救回。救回来的时候,衣服尚不能蔽体,哪里还能窝藏什么珍宝。皇上也问过庐陵王珍宝的下落,庐陵王说并不知情,不知被王脩藏到了什么地方。”
刘义隆皱眉道:“但是王孝孙离开建康之时,王脩已死,他二人又相隔千里,难道王脩临死前,他二人还能互通讯息?”
檀道济道:“王爷有所不知,王孝孙之所以能暗中逃跑,是长安军中有人报信给他。但究竟此人是谁,就不得而知了。王爷想想,既然报信之人能通知王孝孙王脩已死,亦能告诉他珍宝在何处?”
刘义隆点头道:“这么说来,倒是合情合理。王脩做参军时,文采风度都很超然,又会笼络人心,军中有人暗中帮助王孝孙,倒也不无可能。王孝孙不除,大宋江山亦存在隐患,父皇的顾虑实在是很有道理。”
檀道济道:“所以此次出使事关重大,皇上把满朝文武考虑了个遍,都没有找到合适人选,问道我时,我心中也没数。皇上的意思倒是想找个年轻人出使大夏,一来出使大夏是个苦差事,年轻人身体好,撑得下来。二来,年轻人探听消息时也快着些,那赫连勃勃相貌英俊,找位英俊少年出使大夏,会给他留下好印象,行事起来也方便。皇上自会在出使队伍中安排察子,辅佐他探明消息。”
刘义隆点头道:“父皇思虑极是,如若如此,我倒是有一人选!”
檀道济道:“莫非是王爷亲信?”
说话间,密室门忽地被推开,刘义隆的心腹王华带着一位青年男子信步进来。
那王华出身门阀世家,二十四五岁年龄,相貌斯文。他带来的年轻人比他小着几岁,神采奕奕、文质彬彬,儒雅中带着英气,与南朝流行的脂粉男子截然不同。王华看到刘义隆与檀道济二人,笑道:“王爷,我把昙首兄弟也带来了!”
刘义隆向檀道济介绍道:“檀将军,我来为您引荐,这是原琅琊正定侯王平邦的令郎王昙首”。
檀道济道:“久仰侯爷义薄云天,今日见到公子,果觉虎父无犬子。”他嘴里说着客气话,心想:王爷怕与我私下见面之事,被皇上和满朝文武看做是私结朋党,特意设置了这间密室。能进密室者绝对是王爷无比信任之人,这王华能出入密室倒也罢了,他本就是世家出身,这些年一直在京中帮助王爷运筹事务。这年轻小伙子虽然出身高贵,但能被王华带进密室,定然是宜都王的发小之交。
王昙首清风霁月般笑道:“昙首多谢檀将军谬赞!”
刘义隆笑道:“好了,你们与谭将军也见过面了,在外室等我一会儿,我还有事情与檀将军商议!”
二人告辞离去。
檀道济见二人离去,对刘义隆道:“原来王爷早有先见之名!”
刘义隆笑道:“非也,我儿时便镇守京口,父皇命王华的父亲永定侯和他的父亲正定侯辅佐于我,我们是从小玩到大的交情。后来,我回到建康,他随他父亲去了徐州。现如今,他父母双亡、守孝期满,本是来京承袭爵位的。昨日才与我相见,还没有面圣。我从小与他相识,知道他为人机灵靠谱,本打算今日让王华带来给将军看看,是否能为我们所用?正碰巧将军在为父皇参谋出使大夏人选之事,一时间我倒觉得这差事非他莫属了!”
檀道济笑道:“听王爷如此说来,老檀也觉得他非常适合这个差事!为人看起来也很干练聪明。”
刘义隆笑道:“表面上很稳重,其实是个鬼灵精。”
檀道济道:“机灵点好,出使大夏确实不是简单之事。我就怕选来选去,选选个没脑子的草包,坏我们大事!恕老檀直言,太子与庐陵王都在京中人脉甚广,王爷的人脉还远远差着。如若这小伙子能不辱使命,将来可成为王爷的左膀右臂、得力助手!”
刘义隆道:“正是,这次出使等于给了他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。否则他出身虽高贵,但父母早逝,在朝中缺乏人脉和功勋,我就算想用他,也没有说法。若是他能出使大夏,就算完不成父皇的任务,也是功勋一件,从此可以走上正轨。”
檀道济道:“那好,等他见完皇上,我再探探皇上的口风。”
刘义隆道:“有劳檀将军了。”
刘裕召见檀道济商量政事。谈到最后,檀道济道:出使大夏的人选,皇上可有定夺?
刘裕道:还没决定。王脩在军中任职甚久,人脉极广,我也不知道都哪些人受过他的恩惠,如果派去的使者曾经与他交好,那反而要坏事。至于那些年轻的世子们,又都娇气,真是不知道选谁为好?
檀道济道:我听说琅琊正定侯王平邦三年前病逝,他的独子王昙首世袭了他的爵位,这几日正在京中。他的母亲亦于五年前病逝,守丧之期已满,但不知他人品才华如何?